《我的大学》读后感

时间:2025-09-06 13:30:03
《我的大学》读后感

《我的大学》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大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大学》读后感1

在暑假期间,妈妈在网上给我买了好多书,当快递送到,我打开包装纸,第一眼就看见了《我的大学》。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这会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为什么要叫我的大学呢?带着疑问,我很期待地翻开书。

本书的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他是前苏联的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1868年出生于俄罗斯,1936年在莫斯科去世。代表作有《母亲》《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童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

本书的主人公是阿辽什卡。经过阿辽什卡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可是他的“大学”却与今天这个和平社会的大学截然不同。

阿辽什卡遭受了许多生活上的磨难,他没有在课堂里学知识,而是在“社会大学”中成长起来的。他在贫民窟和社会最底层的人生活在一起,他要在面包房和码头打工。生活上的重压让16岁的阿辽什卡没有喘息的余地。但是它通过与社会上那些思想进步、人格高尚的人接触而学习跟好的东西,从不舍弃读书的机会,一点一点地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身心。我认为我们要向他学习,珍惜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

阿辽什卡对周围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着理智清晰的判断。我们也要像阿辽什卡一样,要看清身边人的本性,也要谨慎交朋友,与志同道合的人为伍。阿辽什卡热爱读书、思想独立,我也要在课余时间多读书,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正如高尔基所说:“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

《我的大学》读后感2

刘向说:“人皆知以食愈饥,念莫知以学愈愚。”在生活中,我一直以书为友。通过阅读,我不仅开阔了视野,还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前不久,我读了一本题目为《我的大学》的书,书中的故事情节十分生动,令我感受颇深……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的其中一部,主要讲述了俄国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那年他背井离乡,想到喀山去上大学,但那时的大学对穷苦的孩子是关着大门的。梦想破灭后,他依然热爱读书,但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他和形形色色的市民、知识渊博的人士交往,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里,他经历了思想发展的复杂道路,对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受益匪浅。高尔基的那种执著、高于他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知道了:世界是复杂的,是多变的,生活不可能永远都很安逸。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体会这些酸甜苦辣。高尔基自己也说过:“只有对人类的最强烈的爱,才能激发出一种必要的力量来探求和领会生活的意义。”“人如果没有良心,哪怕有天大的聪明也活不下去!”刘向说得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当我读完这本书,高尔基那坚定、顽强、倔强、执著的精神就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另外他热爱读书、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尤其值得我学习。

我又想到:在我家中有很多书,可是有的书本我甚至都没有翻看过,让它们闲置在我的书橱里,真是惭愧!难道自己知识已经很丰富了?不是说“学无止境”吗?比起高尔基那顽强、执著的精神,我还差得很远呢!读了高尔基的故事,我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积极思考,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的大学》读后感3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句话最适合形容俄国作家高尔基了,我读了他写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我不但知道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用心的人,而且也是我们要学习的人,学习他永不放弃的精神。

高尔基是俄国著名作家,《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主人翁就是他自己,写的真感人,读了他的文章,我的心砰砰直跳,为他捏一把汗;他经历的苦难历历在目,我为他祈祷,为他祝福,他的命太苦了!

这本书主要写作者童年到青年的生活经历,他不怕苦难,不怕吃苦,酷爱学习,最后,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高尔基幼年时父亲去世,妈妈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十一岁开始自食其力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他尝到了生活的种种艰辛和苦难,他没有掉一滴眼泪,他咬紧牙,默默地度过每一天。

那一天,父亲倒在地板上,一身白衣,光着脚,快乐的眼睛紧紧闭上了,母亲跪在地板上,眼泪不停地从眼中涌出,妈妈的头发凌乱,不停地号哭着,不一会,妈妈晕倒了,在黑暗中,小弟弟诞生了,不久,小弟弟也死了,包着白布,外面缠着红色的带子,躺在轮船船舱的小桌子上,,,,,看到这里,我的泪“啪啪”的滴在书上,泪水把书都粘在一起了,我在想:作者的命真苦呀!先没了爸爸,弟弟刚出生也死了,妈妈像个木头人,怎么过呀!

后来的生活更苦了,妈妈把他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不喜欢他,还打他,妈妈失踪了,舅舅也不喜欢他,也打他,村里的孩子们也都欺负他,他的生活就像过街老鼠,度日如年!他没有害怕困难。十六岁时,他只身一人出去,进入“社会大学”继续生活,学习!

他来到人世间,尝到人世间的种种苦难,他立志:一定要让自己好起来,一定坚持自己的意念,永不放弃!

再次深深的读了他的文章,我的意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坚信: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我的大学》读后感4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是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说的话,每当我想起这句话时,总要翻开高尔基的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回顾高尔基传奇的一生。

现在,让我们一起到书中遨游吧!高尔基在童年时就父母双亡,青少年时期漂泊流浪生活、复杂的社会经历使高尔基亲身体验到俄国劳苦大众饱受沙皇黑暗统治下的痛苦生活。他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他坚定的斗志和决心。

书中的阿辽沙就是高尔基的形象,他小时候父母双亡,于是,在外祖父家度过了苦难的童年,虽然有善良的外祖母疼爱他,但是脾气暴躁的外祖父对他很严格,经常为一些小事而打他。于是小小的阿辽沙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匆匆读了两年小学,渐渐长大了。外祖父的破产,把少年的阿辽沙赶向社会,他在漂泊流浪的日子里当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洗碗工。但是,不论在多么恶劣情况下,始终不会放下他的书本。他曾因为在工作的时候读书入了迷而不小心烧坏了女主人的茶炊,被毒打一顿,背上血淋淋地插满了柴刺,他却没有因此控告主人,只是让主人允许他在工作之余看书,读到这里,我被他那‘读书狂’的精神所感动。可见阿辽沙多么喜欢看书啊!书籍为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在青年时期,他也曾怀抱着上大 ……此处隐藏4540个字……学的第一个伟大的代表。

本书写主人公阿廖沙从童年至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及其心路历程。深刻而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的历史画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这一形象是高尔基早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俄国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基层的劳动人民,经过磨练后走向新世界的典型。

高尔基在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的家里度过童年。他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工等,还要忍受舅舅们的嘲讽,外祖父的打骂,哥哥们的白眼以及东家的辱骂。只有外祖母对他一心一意,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是外祖母给了他力量。高尔基酷爱阅读,他向小裁缝妻子借书,向“玛丽皇后”借书,向卖书的小贩借书。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十六岁时,他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抗争中他深入社会基层,饱尝生活之艰辛,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

读完本书,我感悟颇多。高尔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还能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着,阅读书籍。而我们作为父母捧在手心拍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儿童,却对学习不以为然,只是漫不经心的应付着老师和家长。我们的父母,给我们创造了优秀的学习环境,我们难道就不可以好好学习,拼搏进取,天天向上,报答老师和父母吗?让我们一起向高尔基学习和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建议大家也来读读这本书,会让你受益匪浅。

《我的大学》读后感13

在我读的书目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

读完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泪流满面;读完了《在人间》这部分,我又为旧俄国的黑暗制度而气愤;读完了第三部分《我的大学》,我被主人公在社会大学锻炼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里讲主人公阿廖沙小时候父亲病故,9岁时跟母亲来到外祖父家,亲眼看见毒打儿童等令人作呕的丑事。但是,外祖母却给他讲了许多故事,他被外祖母的故事所吸引,因此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1岁时由于外祖父家业破产,无法养育他,他便到社会上打工,独立生活。他曾经在鞋店、圣像作坊、画师家和轮船厨房做工,受尽了屈辱。可是,书籍使他找到慰藉,在探索文学的路程中,阿廖沙又一次开始了新的人生。

在16岁那年,阿廖沙获得了自由。他重新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一直想上大学,可是那时的大学对穷苦学生是关着大门的。终于,有一个“特别大学”——专门收留穷苦学生的学校向阿廖沙敞开了大门,阿廖沙终于开始了新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生活上,阿廖沙和我比真是差得太远了,我从小就有父母的关心、爱护,是“小公主”、“掌上明珠”,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着。可是我却总说自己父母如何如何不如别人。在学习上,我时不时嫌学习闷啊,烦啊,一点儿也不主动,对比起来小阿廖沙把学习当朋友,而我却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敌人。

小阿廖沙的生活是艰难的,可是文学给他带来了希望,他的生活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下逐渐走向光明。我生活如此轻松,那么我就更应该像阿廖沙一样去好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将来建设祖国的明天贡献力量。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一书,像明灯、像丰碑,闪烁心头;像多彩的阳光,伴我踏向繁花似锦的征程。

《我的大学》读后感14

《我的大学》作为回忆性的自传体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并且很明显,小说的内容和结构的组织与安排亦没有经过谨慎细致的构思揣摩,仿佛缺乏一定的有机性和完整性,然而,正是这些看上去存在的缺陷焕发着强烈的感染力,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用简洁优美的言语勾勒他的成长片段,在其中我们感到浓浓的真实和那些在灰色的环境中闪耀出的感人的光辉。

成长的过程不是像白杨一样由时间直直地拉离地面,也不像瀑布一样清清爽爽地径奔幽深的潭底。如果说人的思维是草,那么,成长就是这株草的幼芽在时间与空间里蜿蜒招展的结晶。成长在短时期内真的不具有有机性和完整性,尽管理想是牵引成长的一条线,它存在,但不清晰,甚至辽远而迷茫,有好多闪光的片段散落在这条线之外。只有当回首时,在得与失、喜与忧的反复回味中,我们才会真真切切地听到自己拔节的声响,仿佛一条绳子自然而然地拉直。

这部书是1923年完成的,此时作者已55岁。对于一个投身革命且年过半百的人,用笔真切地再现少年时代的生活,他笔下流出的全是记忆的精华,含着倔强而又谦诚率真充满智慧的气度。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心总被某种东西激荡着,思维的火花一次比一次闪亮,我不能抑制自己,我要留住这些火花——这些成长的箴言。《我的大学》——我的大学!我感到很幸运在上大学之前接触了这部书,又在大学的实际生活里反复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它们对我是如此地重要,我要赶快留住它们,并把它们献给同我一路成长的人。

高尔基在他的大学里无情地吸吮着社会发展创造的各种财富。在病态社会里的毒瘤完全没有腐蚀掉他童年岁月里的思考着。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我的大学》读后感15

《我的大学》这部自传体小说是由高尔基的亲身经历而写成,前面还有两部《童年》与《在人间》,这三部书被誉为人生三部曲,体现高尔基是如何自立成长,从生活底层奋斗抗争、艰苦求索到走上革命道路、攀上艺术高峰的历程。

主人公阿廖沙·别什柯夫为追求大学梦,而乘船出门求学。《我的大学》中阿廖沙的大学就是在到处流浪、打工,社会上的朋友教他做人的守则,和对人生的讨论,他们的理论都各不相同,有时还会起些争执。在他们看来,阿廖沙是个迷恋书籍的男孩。最后,他们乘船到萨马拉,参加了个不大的渔民合作组。

如这一段:

后来他神思遐想开了:

“要是学会了,读了许多书,我就走遍名川大泽,我就会明了一切!我会去教育人!一定的。老弟,和一个人以心换心是多好的一件事!就是和女人,如果能和她们倾心而谈,她们也会明白的。不久前有一个女人坐我的船,问我:假如咱们死了,咱们会怎么样?她说她既不相信地狱,也不相信来世。你看见了吧?老弟,她们啊,也是……”

他找不到词汇来表达,就不响了,但最终还是补充了那句话:

“也是有血有肉的灵魂……”

还有一段:

听完我说的话以后,他用手指叩着桌子,开始说话:“人不管到哪里,依然是个人,需要追求的不是生活中位置的改变,而是接受对人有爱心的教育。”

“人越是身处下层,他离生活中名副其实的真理,离生活中神圣的智慧越近……”

这段话说明了“一个人不是追求生活中位置的改变,而是接受对人有爱心的教育。”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更让人体会到社会上的哲学多么的奇妙……

而整篇小说中却不是仅仅讲述了高尔基对童年的回忆,也让我们知道那一段有着历史性的故事,也了解了高尔基的朋友,他们虽不是什么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却都有着对人生的一种想法、看法,和各自的一番大道理。就是有了这些想法与看法,让高尔基的“大学”不再枯燥、乏味,更具社会性。

《《我的大学》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