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9-17 00:35:05
说课稿范文五篇

说课稿范文五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精选说课是大班科学活动课,课题的名字叫做《西红柿去旅行》。食物进入我们的身体后,究竟去了哪里?对于这个话题,孩子一定会很感兴趣。本活动一开始,便通过简单的故事介绍人体消化系统和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借此了解更多关于人体的知识。而孩子对消化系统及功能的认识是有限的,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认识人体的消化系统。难点是:了解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为了突出重点,我提供了故事录音及故事图片等材料,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了人体消化系统的图片及立体模型,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过程和功能。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步:

第一步:品尝食物,谈谈所吃西红柿的去向

在此步骤中我运用了谈话法,我先让孩子们品尝西红柿,然后提出问题西红柿去了哪里,让孩子们说一说西红柿的去向,目的在于扩展孩子的思维,激发孩子们对食物消化过程的探究欲望。

第二步:倾听故事,说说西红柿的消化过程

在此步骤中使用了故事课件,通过倾听故事观看故事图片,让孩子更加直观的了解食物消化过程。

第三步:观看图片,讲讲各种消化系统功能

我运用了观察法和讨论法,让孩子们通过已有的经验交流,并通过直观的观察去了解各消化系统的名称及功能。

第四步:拼图活动,摆摆人体消化系统模型

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复习,孩子们自由选择一种消化器官进行拼图,并简单介绍所拼器官的名称及功能。

第五步:生活践行,聊聊饮食和卫生好习惯

通过谈话,孩子们知道各个消化器官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消化器官。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从听故事到谈话让孩子们了解消化器官的名称及功能、食物消化的过程,孩子们通过动手拼图,更直观的了解食物消化过程,更让孩子充分发挥了他们最大的自主性,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也动了脑,进一步了解了消化系统。谢谢!

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3、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4、增加诗词积累,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6、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3、想象力、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4、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赏析法

4、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走进诗经

1、走进诗经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穿越了西周到春秋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个故事,三百个心情,拂去了历史的烟尘,幻化出万千风情,或是浅吟低唱,或是钟鼓齐鸣,颂声煌煌,歌声悠扬。淘尽时光的细沙,涤尽世间的尘埃,循着雎鸠的关关之声,穿过水边袅娜的蒹葭,她们明眸善睐,她们娴静柔美,她们大胆执著,她们活泼可爱,她们是蕴涵着古典情怀的女性,仿佛仙乐悠悠,让人在沉静中回味那一份雅致与美好……

爱,世界上最美的字眼,人世间永恒的主题。穿越时间的隧道,领略远古的诗意与甜美,花前月下的浪漫,辗转反侧的体会,这就是爱的滋味,循着爱的歌声,沿着情的足迹,踏访《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追寻爱的源泉,品味我生之初的情愫。

2、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为《诗》,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

《关雎》是《诗经》第一篇,是爱情诗的开山之作。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诗经》中的“六义”

“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被统称为《诗经》的“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六个特点。“风雅”和“比兴”更成为《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代称。

风、雅、颂

《诗经》所收集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国风”的语言朴素、鲜明,富于形象性,多处用双声、叠韵、叠字等,表达准确优美。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多处出现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雅诗的篇幅较长,分章分节,句法整齐,流畅通顺,有些还偏重于抒情,加上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比、兴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正音

……此处隐藏7266个字……p>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②通过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精讲点拨突破本节课重难点

③通过当堂检测,让学生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当前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措施的理解,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②通过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①重点: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依据: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重要体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握好这一问题,有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②难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思维能力不足,对党的政策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二、说学情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问题是有难度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我计划采取以下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法

我主要采用我们学校正尝试推行的高效课堂6+1模式的教学方法,高效“6+1”课堂的基本形态,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高效6+1模式中的“6”,是指课堂教学中依次进行的六个环节;第二部分是高效6+1模式中的“1”,谓之“练”,这是在课后自习中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是为迁移运用。具体环节为:

1.导—这是课堂的起点。它包括“导入”和“导学”两个方面。

2.思—即自主学习、自读深思。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主学习,老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自觉性,确保学生精力的集中、紧张、高效。

3.议—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激活思维。

4.展-- 激情展示。小组讨论之后,进入展示环节,通过问题展示,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存在的疑点、误点、盲点,然后各抒己见,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5.评—点评精讲。这个过程是打扫战场,在“评的环节”老师主要是释疑解惑并补充。

6.检—当堂检测。这个环节,主要是检验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学习目标落实如何。

7.用—巩固迁移、学以致用。这个环节是在课外(自习课)进行的,主要形式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习题巩固训练,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实现从“懂”到“会”,从“会”到“用”,它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最后环节。

这样设计的意图和依据:

①设计教法要从学出发。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使学生课内活动多,思维密度大。教师是导不是给,所以要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

②是保证课堂教学目标高效实现的要求。通过尝试教学法当堂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当堂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当堂实现德育的渗透,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此外,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导学案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四、说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要求,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自学法、学习合作法、分析归纳法。

1.自主自学法:阅读课本,根据我设计的学案完成其中的知识点填空题,掌握知识目标和大体的框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2.学习合作法:通过完成学案创设的探究问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利用基本知识突破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3.分析归纳法:通过设疑――讨论――启发――归纳的过程,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把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6+1模式的要求,我将课堂分为以下6个过程:

1.情景设置、目标展示

操作:幻灯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幻灯及学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目的:幻灯导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关注力。

预期效果: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自学引导 、自主夯基

操作:填空题。把本课内容的关键知识点用填空题的形式展现,学生通过看书对所学内容有初步感知。教师巡视。

目的:通过自主尝试,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收集信息能力。

预期效果:学生自主学习,对课本内容有个初步的印象,并在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合作探究、突破核心

操作:让学生按平时的学习合作小组形式根据所答探究问题进行分小组讨论、完成学习。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目的: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预期效果:通过合作互学,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4.展示结果、引导点拨

操作:小组选派代表在班内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解决,老师不急于回答。

目的:通过展示,让学生提高互学、思辨的能力。

预期效果:通过学生的阐述和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串联、积累、加工,知识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5.点评精讲、能力提升

操作:第一步:根据学生展示的结果,给予适当的评价,指出学生的亮点、盲点或错误点。

第二步:老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做总结。

目的:使学生能够展示探究结果、总结并概括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提升学习能力。

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展示,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教师通过讲评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突破重难点。

6.反思归纳、练习巩固(操作:学生完成针对教材内容的练习。)

课后实践:联系当前时事,创设一个题目,让学生利用自习课完成。

目的: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本课所学知识并且对知识进行迁移使用。

预期效果: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把课堂延伸到了生活。

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效率的含义

兼顾效率与公平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当前处理效率与公平的政策措施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构想,不足和欠缺之处请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